高爾基曾說:人生的意義就在于人的自我完善。
生活之中,每個人都要盡己所能提升自己。
克服自己的脾氣,擁有豁達的人生態度,保持內心的善良。
克服脾氣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脾氣,出眾的人也是如此。
蘇軾年少成名,二十出頭就成為京城最閃耀的一顆明珠。
沒有人不認識他,沒有人不夸贊他。時間久了,待人難免沒有那么恭謹,遇事也就有些鋒芒畢露。
蘇軾年輕的時候在同鄉陳希亮手下辦差。陳希亮經常當眾批評他,蘇軾不服,經常頂撞。有一次因為遲到,還被陳希亮罰了俸。蘇軾年少氣盛,對陳希亮的觀感越來越差。
陳希亮建了一座靈虛臺,讓蘇軾作記。而蘇軾卻帶著情緒,在文章里夾槍帶棒地諷刺了陳希亮一番。陳希亮讀后卻一字未改,讓人刻在凌虛臺前面。
多年以后,蘇軾才明白這位陳希亮是想挫挫他的銳氣,磨磨他的脾氣。
后來蘇軾被貶到黃州,晚上在城里玩時,有個醉漢罵罵咧咧地沖撞了他。他竟然沒有生氣,反而自喜“漸不為人識。”
年少的飛揚一點點沉淀下來,性子越發沉靜。
年紀越大越明白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脾氣,但是沒有人甘愿受氣,所以不要動不動就亂發脾氣。
再多的不公,再多的苦,要學著自己承擔,自己消化。
余秋雨說: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。
在歲月的磨礪中,我們慢慢變得溫和,慢慢變得豁達,慢慢練就出一身的好脾氣。
豁達人生
王陽明曾說:保持快樂,是一種能力。
生活中總會遇到挫折,稍不留神,就容易被拋入命運的深淵,難以自拔。
王陽明如是,蘇軾亦如是。
宋朝的天之驕子,天子的門生,文壇盟主點名的下一屆文壇領袖。
本應該是寵命優渥,青云直上。奈何生活卻不給他行半點方便。
母親、父親、妻子接連去世,幻滅之感撲面而來。官場不順,處處被打壓,被排擠。
在貶謫的路上,他遇到自己的弟弟蘇轍。兩個人吃了一碗當地粗糲的面條。蘇轍吃不下,蘇軾卻兩三口吃完。
他對蘇轍說:“你還要細嚼慢咽地品味嗎?”
蘇轍說:“是啊,一個人如果遭遇不幸,難道還要盯著傷口,自艾自憐嗎?”
人生的得失順逆,不過是自己理解的罷了。只要心胸豁達,即使遇到挫折,生活也不會被挫折擾亂。
安頓好自己這顆心,保持一個淡定的心態,面對人生風雨,自然可以處之泰然,寵辱不驚。
保持善良
人之初,性本善;性相近,習相遠。每個人都是善良的,但是隨著后天的經歷和教育會開始變得有些不同。
這個世界不缺善良的人,缺的是經歷挫折打擊背叛之后仍然善良的人。
蘇軾半輩子都在漂泊的路上。從北到南,貶謫數次,奔波數十年。最遠的地方,甚至到了荒蠻的海南。但是他卻從未丟掉內心的善良,反而像一束光,走到哪里,就照亮哪里。
被貶黃州,他破除棄嬰風俗,數百女嬰得以活命;被貶惠州,他改良農具,大大提高作物產量;被貶儋州,他開辦學堂,讓這片荒蕪之地,從此得到教化。
古人說:為善者受福,為利者受禍。
這些福氣不是功利,而是一個人的內心的溫暖。
善良不只是溫暖別人,也是溫暖自己。一個人只要有善意,無論遭遇何種苦難,他的生活也不會墮落,不會荒蕪。
楊絳曾說:“人生實苦,終其一生,我們都要不斷地完善自我。”
克服自己的脾氣,擁有豁達的人生態度,保持內心的善良。
只有這樣,一個人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。
|